買下這本書,說不出是出自好奇,還是內心嚮往?
將近半年的旅程,有多少人能排除萬難完成?
跟著作者的墨跡,在太平洋屋脊上振盪,
再炎熱的鬼魂沙漠,再險峻的入雲山峰,再淒冷的寒風暴雨
都被收成了娓娓道來的故事
–
為步道著迷。
–
回想最初帶我上路的,單純只是對生活在彼方的好奇
沿路上見識不少歷史文化古蹟及新興都市名勝
拓展視野固然令人對更多未知國度充滿興趣
但很多時候,讓我印象深刻的是
飛掠的車窗外與藍天相接、連綿如茵的草地,
或是陌生當地人無私熱心的相助(甚至還親自帶路)
比起目的地的知名程度
讓人如獲至寶的反而是路途上無法預料的風景與人情
–
強烈的情緒連結觸發不同的自我對話
我以為出走是為了向外探求更豐富的經歷來妝點我的人生
卻常常在路上發現自己內心總為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動。
慢慢地走,慢慢地自己的喜惡開始清晰
透過步履去形塑更立體的感觀意識
聽起來笨拙,卻意外細膩刻骨。
–
說不欣羨他們的足跡是不可能的
160日的太平洋屋脊步道之旅
考驗的不僅是在異國行程規劃的能力
更是對野外求生能力的試煉。
–
沿途區域及氣候的變化,密切影響徒步者的食衣住行
書本裡不僅提供讀者全方面的參考答案
更記錄了不少步道文化及細節。
然而我認為真正讓人意猶未盡的便是夾藏在文字與照片間
曾在PCT上發生的故事:
P.129-130:「慢十分鐘到加拿大永遠不嫌太晚」
–
P.137-138:
「我在2008年也走過一次太平洋屋脊步道。」
他原本僵硬的表情瞬間變得柔和起來。
「我很想念在步道上的生活。」… …
長途健行已邁入第三個月,
與其說是為了完成挑戰或是欣賞不曾見過的風景而來到這條步道,
現在的心境,更趨近於是認同這樣的生活方式而持續前進。
–
p.200:
「我呢,則是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待在小徑上唷。」… …
「我在山上一天只走十公里左右,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是待在營地上發呆,
每天最享受的時間就是清晨天還沒全亮的時候…」
–
p.215:
梭羅說:「我離開森林的理由,和到那裡去的理由一樣充分。
對我來說,或許我還有多種的生活可過,
沒必要把更多的時間只花在一種上面。」
–
p.239:
現代社會太方便了,很多美景坐在電腦前就就能看到,
但那終究只是被稀釋百倍的景象,
透過螢幕無法感受溫度、濕度和風的速度,
也無法和人有真實的接觸。
不過一旦親自走過一回,那整個世界就被納進了自己的世界,
消化之後才有了實質的意義
–
p.247:
動物會因為看到壯觀的景色而感動嗎?
我不知道,有些傻事只有人類才做得出來,
像這樣不顧一切,執拗地往前一直走而不帶任何生存目的性,
究竟在追求什麼?

<步知道-PCT太平洋屋脊步道160天>
文字:楊世泰 攝影:戴翊庭
出版社:時報出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