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翻開這本書是看了黃麗如小姐的讀書筆記。
這本書開篇描寫的是侍酒師們為葡萄酒,戒香水、戒咖啡、戒生洋蔥、辣椒醬,甚至不用牙膏的各種瘋狂日常,
然後我跟著作者看了2019年的the best sommelier of the world決賽(Marc Almert的片段,精采絕倫!),
搭配跟舅借的<神之雫>漫畫之後,
我的情況開始跟作者一樣,一發不可收拾。
–
讀一本有趣的書是這樣子的:
大部分的時候,作者講述的是你未曾聽過的故事,你聽得津津有味,
偶爾某些情境讓你想起過往的片段,可能是<苦甜曼哈頓>裡紐約忙碌混亂、暗潮洶湧的餐廳現場,或是安迪沃荷那段讓人想起花宮娜鈴蘭和悟森林的「香水理論」……你會心而笑地忍不住點頭。
像浦島太郎般,一面被帶進一個更大的新世界,未知的冒險勾起內心騷動,
一面又為似曾相識、心有靈犀的瞬間感到心安,彷彿永恆廣袤的時空裡這樣的相遇早是命中註定。
–
「這尷尬地突顯出我的訓練有多奢侈。我仰賴感官科學家、大師級侍酒師、即將成為大師級侍酒師的人,甚至還有調香師幫我設計詳盡的訓練方法,教導我加強嗅覺。葡萄酒收藏家慷慨地打開酒窖,讓我有機會品嘗我買不起的酒,再加上成千上百萬湧入紐約的批發商提供的(大量)免費葡萄酒,因為紐約是全球酒款最多元的葡萄酒市場。(然)安妮只能單打獨鬥,而且她沒有退路。」
作者在書中後半段的這段話幾乎精華濃縮了這本書的內容方向。
但當然不是每位侍酒師都能有這番「奇遇」。
大概是從科技記者轉行的關係,
書裡雖然提及許多科學研究、歷史背景及市場調查,但作者整理得專業而不生澀,提綱挈領的同時,又不忘職責帶領讀者反思現今的葡萄酒文化及市場。
結合作者自身的幽默風趣,科普文學讀起來竟然想在看私人的葡萄酒日記,親切程度大概就像你有一位酒鬼朋友,在餐桌上跟你分享他最近又發生了什麼事。
–
如果說要小心這本書有什麼副作用的話,
我想大概就跟所有酒類廣告一樣,必須加上「理性飲酒」的警語吧!
畢竟,一直看別人開瓶,有點實驗精神的人,說什麼也想親自驗證一下!
這本書讀著讀著,你會開始懷疑它是毒品,
又繼續讀著讀著,你會發現它本身也是種解藥。

跟著作者一起從門外漢入門,像學習另一種語言般,擴充感觀,賦予感觀意義,然後建立感觀分類系統。擁有了品酒技術之後再來培養侍酒能力,除了換瓶醒酒,還要同時能照顧賓客的需求與情緒。
這本書也許是侍酒師志願生的課外推薦讀物,
但對我(立志當個縱酒享樂的老百姓)來說,
它的價值在於提醒我「找到對生活的熱情,回歸初衷」,
怎麼樣的酒才是我心目中的好酒呢?
哈哈,不喝喝看怎麼會知道呢?
–
Highlight:
P.112
這表示如果我想提升辨識味道(與風味)的能力,其實我應該做的是加強嗅覺。
P.122
我發現這些研究員和侍酒師一樣,他們都內化了一套自己的生活作息,把味覺和嗅覺當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,對兩者的一切充滿好奇與熱情。毫無疑問,這正是提升感受力的第一步。
P.127
我突然極度想留住外婆的氣味,那專屬於她的嗅覺指紋。我想把它烙印在心裡。以後才能拿出來回憶,喚醒只有氣味才能喚醒的,跟她在一起的感覺。我一聞就為她的存在而深深感動,同時也感到沮喪,因為我知道我即將永遠失去這個味道。
P.141
日本研究酒杯對香氣的影響
P.167
對我來說葡萄酒只是一個接點,通往更寬廣的世界觀。那就是,我並不重要。我只是盛裝著水和器官的容器,幸運的話,能在地球上存在八十年。所以我必須想辦法讓這短暫的存在發揮意義。
P.191
這個行業殘酷的真相是,一瓶一千美元的酒,好喝程度或許只比一瓶五十美元的酒高百分之二。有時候甚至不到百分之二。
P.197-198
根據卡爾的估算,五十到六十美元是價格隨品質升高的上限:
一、價格反應酒的釀造方式
二、價格代表釀酒技藝
三、地位象徵:五百美元的酒不再是酒,是收藏品。至於它是不是好喝的飲料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P.225
流利地描述氣味才能培養有意識的感受力。語言幫助我們分類和回憶過往的經驗。知道氣味的名字可加深你對這種氣味的印象,使它更容易辨識,而且充滿情緒。如果我們缺少敘述一段經驗的詞彙,當我們要用文字傳達這段經驗時一定會非常辛苦,而這樣的辛苦會竄改我們對這段經驗的印象,這種現象叫做「語言遮蔽效應」。(verbal overshadowing )
P.264
根據我和侍酒師外出用餐的經驗,我發現無論他們的知識有多豐富,在有侍酒師的餐廳,他們通常會把決定權完全交給對方。除非他們看見一款無論如何都想喝的酒,否則他們只會提供兩種資訊:預算和酒的風格。
P.284
大部分日常經驗會形成我們的認知偏見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。盲飲時,你必須拋棄這些偏見才能成功。你必須觸及真實體驗,不要被成見或自大的濾鏡影響。我發現有意識地去思考世界的真實本質,而不是我對世界的想像,會給我全新的觀點。
P.327 搭配P.66-69及P.130-132
他們會問我,如果想擁有跟侍酒師一樣的大腦該怎麼做?建議:先累積感官記憶。什麼都聞,然後加上文字。掌握結構的基礎認識:用口水判斷酸度,用灼熱感判斷酒精濃度,用乾燥的口感判斷單寧,用持續的時間判斷尾韻,用濃郁的柔和度判斷甜度,用重量判斷酒體。
P.330
靈魂來自人。
–
<侍酒之人> <Cork Dork>
作者:比昂卡·波斯克 Bianca Bosker
譯者:駱香潔
出版社:行路
博客來連結: